慎独是人生的高华境界

宜春一中党员教师   李方斌

一个地方的气质格调,是由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,生活过的人成就的。昌邑小县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了很多年,直到公元111年,一代名臣杨震赴任借路的车马停在了这里。

时间已是暮夜,为了答谢杨震昔日的举荐之恩,昌邑县令王密趁着夜色敲响了他的房门。正史《后汉书》记下了这段对话:“谒见,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。震曰:‘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’密曰:‘暮夜无知者。’震曰:‘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!’密愧而出。”这一小段文字相对卷帙浩繁的中华文化,可谓微不足道,但暮夜却金的故事却从此传扬,散入浩荡奔腾的中华文化长河,闪现、凝聚、升华,夺目生辉。

此后,人们循着前人的足迹,将慎独精神植入中华文化深处,成为了中华民族国格的重要元素。金末元初,盛夏行路时天气炎热,口渴难耐,行人纷纷到路旁摘梨解渴,唯有士人许衡危坐自若,旁人不解,许衡说:“不是自己的梨树,怎么能采摘呢?”旁人说:“世道纷乱,梨树哪来主人?”许衡说:“梨虽无主,我心有主。”许衡不因战乱梨无主而丢弃秉持的信仰,其本质是当外界的诱惑与内心的信仰针锋相对时,人们该如何用慎独之精神,成全人之为人的尊严、气度、风骨。“许衡心主”与“杨震四知”两个闪光的故事相距千年之遥,却如此心意相通地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答案。

可是,时过境迁,今日之中华,“慎独”已经成为了一个奢华的文辞。站在历史的这一端,遥望昌邑小县,似乎只剩下了一个模糊的背影。那些曾经被标榜过,被歌颂过、礼赞过的关于怎样活着的观点,都被践踏、被漠视了,他们不断为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让路,最后,蜷缩在时代的角落里,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高悬在中华民族上空的那个太阳,终于变成了落辉,最后落辉也下去了,不仅鲁西南平原腹地,不仅华北大地,甚至整个神州都沉浸在晚暮的沉默中,缄口不言,一动不动。

那些放纵贪欲者、沉沦声色者、越轨非乱者换上了一身好皮囊,含笑迎送、粉墨登场,有时还会收获几声喝彩,便以为是君子典范了。殊不知从叱咤风云到身陷囹圄,只需一次伸手;从风光无限到身败名裂,不过一次放纵。没有慎独之精神做支撑的光华,都是欲望的产物,长久不得的。

芝兰生于深谷,不以无人而不芳;傲梅生于严冬,不因冰寒而变节,草木自有本心,何须献媚他者,这是慎独精神的生动体现。正如杨震有本心,所以不因暮夜无人收受馈金;许衡有本心,所以不因战乱梨无主而私自采摘。本心是孔夫子笔下的仁义礼智信,是康德笔下头顶的星辰和心中的道德律令,是新时代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是每一个人心中誓死捍卫的信仰和准则。慎独,就是谨慎不苟,守护本心。即使沿途风雨交加,或者花团锦簇,仍然心无旁骛,义无反顾,使本心不受风尘污染,也不因诱惑动摇,始终纤净无尘、磊落光明。颜回是拥有这样境界的人,箪食瓢饮,居于陋巷,仍然不改其乐,不变其节;邓小平是拥有这样境界的人,人生三起三落,多少误解、多少坎坷,满腔赤诚却从一而终。这是慎独之精神生发出的人格力量,照耀着后来人奋然前行。

当我们以慎独之精神,循着本心前行,人生的航船便会更加接近一种高华的境界,一种纯粹的、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生状态。人们往往沉浸在眼前的世界中,追名逐利、奢华享乐。但是,当我们用历史眼光、世界视野来观照时,就能够跳出名利场的桎梏,看到更加广阔的生命境界。这境界绝不是跟随欲望的漫流,而是在最广泛意义的他者幸福之路上,有我们搭过的桥,铺过的石子、流过的汗水。而慎独,正是跳出功利境界,抵达道德境界更基本、更深远、更持久的力量。

历史的荒草盖过了慎独的种子,在荒草之下,有可能是失去水分的根茎,也有可能是一个等待破土生长的梦。


文章分类: 新闻快讯
分享到: